文法学院 » 机构设置 » 中文系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简介


作者:沙思源 编辑:胡泮 审核:国策 来源:文法学院    时间:2022-07-30    点击:

一、中文系简介

(一)中文系概况

文法学院中文系下设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年招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年招生,目前两个专业共有在校生635人,专、兼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除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全校中华文化概论、大学语文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专业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和较为丰厚的教学、科研成果,优势和特色鲜明,建设成效显著。

(二)中文系优势及特色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现有专兼任教师47人。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校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国家民委中青年人才1人,大连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教师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学位、职称、学缘结构较合理。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专业带头人,以教授、博士为教学骨干,善于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教学科研团队。

2.教师科研成果突出,科研与教学互动性强,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

近年来,教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成果奖一等奖(我校迄今唯一)、获得第四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我校首次获得该荣誉),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奖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与青年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本系教师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4项,主讲省级一流课程4门和校级一流课程10门。教师中3人先后获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主讲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此外,中文系还建有一系列科研基地,“辽宁省宗教理论及文化应用研究基地”成立于2014年12月,2018年12月获批为辽宁省教育厅首批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基地,2022年5月获批为大连市政府智库联盟基地;“宗教理论及文化应用研究基地”于2019年12月获批大连市社科院智库研究基地。

3.中文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建设了多个实践基地,包括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的“孔子学堂”,华夏文化博物馆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等,以及学生的实习基地,包括大连金普新区文学艺术届联合会、金普新区文旅中心、金州新区新闻中心、松林小学、红梅小学等。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93项,发表学术论文60篇。


二、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 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在文化、教育、传媒、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胜任宣传、策划、 教学、编辑、文秘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2. 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和评 价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化现象的能力。

3. 富有人文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鉴赏 力。

4.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有创新精神与终生学习的意识。

5. 具有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明确专业定位、凝练专业特色上下功夫,积极寻找适合国情、校情、生情的专业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广泛社会适应性有机结合,强调“教学一体,课内课外一体,校内校外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凝练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德育教育,强化协同育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构建系统而广泛的课程体系。针对培养目标,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本专业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整合功能,拓展相关课程的学科关联,形成了关联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几大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不仅使主干必修课程有重要的拓展,而且使选修延展课程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3.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利用专业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新文科发展建设需要,建构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4.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性强,容易陷入枯燥和虚浮。针对这种情况,本专业提出“精彩的活动也是学习”,通过“文化素质活动季”系列活动以及“创新项目实践与训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5.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专业形成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专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大学写作、国学经典、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读、语法学。

(四)社会服务

1.凝练培养目标,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助力服务地方社会,推动地方社会现代化发展。以新兴产业群和企业行业的具体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支点,以实现学生的理想就业和长远发展为终点,构建多元融入的就业指导体系。立足沿海,服务地方,助力辽宁和大连区域经济发展。

2.以辽宁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利用专业优势和文化积累,助推和服务辽宁省、大连市以及各区县的语言文化发展事业。通过承担科研立项、担任政府文化顾问、撰写资政报告、举办文化讲座、举办书法交流等多种渠道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产业转型、文化振兴、经济创新。

3.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服务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本专业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教师团队利用专业优势,长期挖掘和丰富辽宁民族文学思想源流和文化认同研究,拓宽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探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坚持“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民族认同,促进民族文化对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英语及中外文化基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创新实践精神, 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政策与原则,同时,具有民族团结 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外文化交流和其他领域相关工作的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正确理解国家关于文化交流的政策与原则。

2.扎实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宽阔的文化视野,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 的基本素质,有创新精神与终生学习的意识。

5.具有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特色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我国全球化战略、急需中华优秀文化对外推广人才的大背景下而开设的新专业,也是我校国际化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建立专业至今,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教学改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经验,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注重外语能力培养,突出国际化办学思路。打造一流外语教学团队,提升外语教学能力。整合校内优质外语教师资源,打造一支由专业英语教师为主大学英语教师为辅的优秀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通过学校的外语教师国际化培训项目,定期选派外语教师到国外进修。 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国际化视野,使其成为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2.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 强调宽口径、应用型。整合当地文化资源,丰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形成良性互动,请专家走进专业,让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就业渠道。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文化艺术专家走进校园,提供就业信息和行业规范指导,邀请艺术家走进课堂,以讲座、艺术展示、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掌握简单传统手工。指导学生文化艺术创新,定期推出文化素质活动季展示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中华才艺 。

3.重视教学中的文化课程比例,提升专业学生的全面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多门文化类选修课程,加大文化内容的授课力度同等重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文史哲天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展开系列专题讲座,主题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文学艺术、大国外交、中国古代思想等。增加了外语课程的中国元素,引领学生反思和比较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旨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4.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体现实践环节层次性、多样性。为了促进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变,增加了专业实践类课程门数,开设了包括 《汉语国际教育创新项目训练》《汉语国际教育创新项目实践》《创新实践项目》《专业实践》等课程。此外,加强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过程监督、管理和结果评价,保证教学过程真实有效,学生的创新和实操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流、中华才艺、国学经典、学术英语等。

(四)社会服务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辽宁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汉语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建设和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目标,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从事企事业单位、新闻教育、文化领域一线基层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