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姓 名 |
单晓华 |
性别 |
女 |
职 称 |
教授 |
最高学位及授予单位 |
博士/吉林大学 |
所在学院 |
文法学院 |
电子邮箱 |
doctorsxh@sina.com |
学科/类别 |
法学/法律硕士 |
招生方向/领域 |
法律(法学) 法律(非法学) |
所在科研平台及职务 |
(选填) |
(学习与工作经历、研究方向及成果统计等信息)
1992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法律系,获法学 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 学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12月毕业于吉林 大学法学院,获刑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8月至2020年4月于沈阳师范大学法 学院工作,曾历任法学院副院长、院长。2021年 4月大连民族大学领军人才引进,至今工作于大连 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
个人学术主页 |
链接(选填) |
主讲研究生课程 |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学 刑事诉讼法学 |
|
|
|
|
|
|
|
注:学科/类别、招生方向/领域须与招生专业目录保持一致。
二、代表性学术论文与著作
序号 |
论文或著作题目(以参考文献格式列举) |
1 |
《敲诈悖论的意蕴及价值》载《政法论丛》2020年4期 法学类CSSCI |
2 |
《敲诈悖论的意蕴及价值》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 |
3 |
《一元行为无价值论的“回归”:理据与可能――评刑法学中的“正当”与违法性理论》载《河北法学》2019年4期法学类C扩 北大中文核心 |
4 |
《单位犯罪诉讼中律师帮助权问题研究》载《河南社会科 学》2013年第3期 CSSCI |
5 |
《刑法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维度与融入途径》载《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
注:限5项,导师须为第一作者,文献格式遵循GB/T 7714-2015。
三、政府科研奖励成果
序号 |
科研奖励成果名称 |
获奖级别及单位 |
获奖时间 |
1 |
《关于刑事证据规则的调研》第二届辽宁省十大法学成果奖 |
省政法委 |
2010年 |
2 |
|
|
|
注:限5项,指政府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专利奖、何梁何利科技奖等优秀成果奖。
四、代表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及来源 |
起止年月 |
1 |
《通过网络支付平台非法获取他人财产行为的罪名适用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 |
2022年- |
2 |
《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刑法保护》辽宁省法学会重点 |
2019年-2020年 |
3 |
《敲诈勒索罪的理论反思与实务检讨》辽宁省教育厅重点 |
2019年-2022年 |
4 |
《刑事司法宽容理性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 |
2015年-2021年 |
5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辽宁省法学会重点 |
2023年-2024年 |
注:限5项,导师须为项目负责人。
五、其他代表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级别及来源单位、时间 |
1 |
|
2 |
|
3 |
|
… |
|
注:限5项。
六、指导研究生科研或创新代表性成果
注:限5项,研究生为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的科研或省级及以上创新成果。
七、主要学术兼职及荣誉称号
序号 |
学术兼职(荣誉称号)名称、批准(颁发)单位、时间 |
1 |
辽宁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法学会2023年 |
2 |
辽宁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辽宁省法学会2021年 |
3 |
大连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大连市法学会2024年 |
4 |
大连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大连市政法委2022年 |
5 |
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管理工作者 教育部2016年 |
注:限5项。